10月30日,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发布了2024年以来上海检察院办理网络犯罪案件情况。本报记者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获悉,2024年以来,上海共受理网络犯罪案件10件,共9428起网络犯罪案件16186人。其中,排名前五的犯罪包括诈骗罪(电信网络诈骗罪)、协助犯罪信息网络活动罪、包庇、隐匿犯罪所得、犯罪所得罪、开设赌场罪(利用网络)、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(利用网络)。上述犯罪合计占80.3%。与2023年相比,2024年针对某些犯罪案件审查和指控的起诉数量将大幅增加。其中,提供入侵、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、工具犯罪有所增加同比增长88.9%,其中非法经营犯罪增长82.8%,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犯罪增长53.5%,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增长33.3%。涉案人员中,35岁以下犯罪嫌疑人占起诉总数的77.7%。尤其是在诈骗犯罪中,这一年龄段的占比高达87.5%。网络犯罪还呈现出明显的团伙化、规模化特征。此外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性质发生变化,更加精准化、跨境化、关联化。例如,地图欺诈返利、虚假购买、投资、理财等案件持续高发。犯罪分子针对老年人、未成年人、在校学生、“全职妈妈”等特定群体,开发诈骗技术和脚本,实施精准违法行为。检察院公布首案节目上海地区游戏账号批量实名注册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家互动娱乐公司开发了移动游戏平台。用户在平台注册账号并验证实名后即可进入游戏。 2018年至2020年,被告人马某自行编写游戏平台注册激活软件,利用该软件批量注册并实名验证游戏平台账号。马某先是利用代理IP规避某娱乐公司单一IP操作频次限制,并使用从“商户号”获取的QQ账号、密码,或手机号、验证码等。随后,马某将其非法获取的公民姓名、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导入软件中,对游戏平台年龄账户进行实名验证,从而获得11万余组具有实名账户权限的游戏账户。 2023年10月,MA提供向被告人刘某提供上述所有实名认证的游戏平台账号、密码以及姓名、身份证号码等公民个人信息。刘某明知游戏账号为犯罪所得,仍将其出售给他人,获利20万余元;马云赚了10万多元。后两人撤回了部分违法所得。静安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并同时立案公益犯罪事件后,2025年2月,法院认定被告人马某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有期徒刑四年零六个月,并处罚金;被告人刘某某犯有隐匿、隐匿犯罪所得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他因许多罪行而受到惩罚。决定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个月并获得报酬。同时,马某、刘某被处罚永久删除非法获取、存储的公民个人信息,并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向全国新闻媒体公开致歉。现已作出判决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则包括照片或视频)由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,如有)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发布,网易HAO为社交媒体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